真情流露
作者:ezfinance
第一次看《我是你爸爸》的时候还是上大学的时候,好像还是刚刚上大学,好容易逮住机会离开父母了,着实放纵了一番。晚上熬夜看书(自然不是专业书),早晨还按时起床,上一天课,下午还踢球,整个把自己按照铁人三项的训练强度来要求。看到小说的后半部分,隐隐觉得“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内涵。
再一次看是看冯小刚演的电影,年龄大了,感触就上来了。
当好爸爸不容易
作者:风一般的存在
借工作空闲之余,一口气读完了王朔的《我是你爸爸》,起初是确实无聊,看不进讲理的文章,只得找来一本看似戏谑的幽默的书,于是便想到了王朔,挖出了《爸爸》这本书。
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未成为父亲的自己,似乎也过了一把做父亲的瘾,看着马林生对马锐的纠结,对培养孩子过程中的困扰,应该是每个父亲在学好做父亲这门学问的过程中都必须经历过得事情,换位思考,当父亲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全对,也在摸着石头过河。何必在乎父母的过错,他们也没有经验,他们才正在学习。
书里马林生对自己的不信任,对教育上的无从下手,导致自己缺失的自信,郁郁寡欢,而马锐又是个睿智机敏的孩子,在书中有着成年人甚至超越成年人的稳重,顺从父亲,坚持原则。在马生林看来儿子的坚持原则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就是全书的矛盾所在,至于错对是非,无从定论,只能用千年的儒家思想来解释,百善孝为先,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理论全全推出,哪怕自己错了,也要在孩子身上讨回颜面。这是通病,也是历史禁锢思想的沉淀和遗留,在书里被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马锐反驳了老师,坚持指出老师的错误,反被学校划在了坏学生的一路,断绝了少年据理力争的心态,这同样是通病,并且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还作为一种诟病真实的存在着--------领导的话全对,领导的指示全要落实,领导说了才办,老师说了才算,学生反驳了就成了叛逆,下属反驳就成了不尊重,成了反叛,毫无真实真相存在的空间。至于孰对孰错,哪位旁人又有过争执呢?
记得书里马锐和检察官有这么一段对话:刚才说的问题只不过是半年间发生的,你们可以说我爸爸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但是他养我了十年之久,也可以从里面找出半年来证明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不要因为一点目前的小事和父母怄气,也不要因为孩子的争辩调皮就放弃了希望,我想这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的。
致我还未出生的孩子
作者:小鸡肠
前些天,有一个讲座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钢琴家,从钢琴的起始到名家巴赫、贝多芬、肖邦,让我突然充满了对钢琴的向往,同时也有无尽的遗憾:为何我小时候没有学钢琴呢。我想,等我当老子了,我一定要让我的下一代从小学钢琴,可这会是他们想要的吗?
读这本书的时,很多描写很多感受都是身为一个儿子非常能理解的。小时候我也像马锐一样倔强,反感父亲的教育老是严厉把我塑造成一个完全不同于他的人,他少时不爱学习、不务正业,所以就严格要求我做这做那,完全不顾我的意愿,如果我顶撞了,他还会苦口婆心地说这不都是为了你好吗。马锐在顶撞父亲时用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这话我都感慨为什么我小时候想不出来呢,他说:你当过儿子你能理解我,可我没当过老子怎么能理解你呢
如今我已是成年人,掐指一算,用不了几年我也到了快当爹的年龄,现在回想这种思想模式,不禁嗤之以鼻。有些道理是需要年龄的升华来体会的,多说无益徒增烦恼。我同情马林生,对马锐的一些做法也表示不能理解,父亲不论在什么时候回忆都应该心怀敬意,儿子与老子,三十年前看父论子,三十年后看子论父。
这部小说被拍成了电影,我还没看,据我看过的电影,类似的就是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并不是说其中的父子关系,而是与王朔相同表现出来的中国现实主义,都是一个小小普通的家庭,柴米油盐都是需要天天惦记,很能体现现实。
最后,致我还未出生的孩子,至今我还未寻找到你的母亲,不过希望将来团聚的时候,我们能保持快乐。无论做什么,自己觉得对就好,人生社会那么复杂,我不指望你能全懂,用你的一生去感受,过得像自己就好。
-----你20岁的爸爸
评论